RISC-V是智能网联车芯片首选? | 倪光南院士这样说

 










需求定义软件,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需求


近日,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中科院倪光南院士,关于“开源架构能够很好地满足需求定义软件,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需求,是智能网联汽车芯片的理想选择”的一番话,再度引起业内业内热议。
 

(图源:2022第四届汽车电子大会)


倪光南院士曾在2021年就表示,中国可以适当聚焦RISC-V架构发展芯片产业,从而抓住中国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摆脱国外垄断架构的制约,将芯片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倪光南院士的建议是,国内业界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以RISC-V架构为重点,发展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发挥我国举国体制、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壮大RISC-V产业生态,增强RISC-V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加大对RISC-V开源社区的投入和贡献,增加话语权,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水平发展。

倪光南院士表示,CPU架构是芯片产业链的龙头,不仅决定了CPU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整个芯片产业特别是对设计人才培养,EDA,芯片IP库,应用生态等环节影响很大此外,还影响芯片的生产,测试和封装最近几年来,包含微处理器的SoC产品在芯片产品中的占比已经提升到70%以上,可见CPU架构对芯片产业的影响力持续增长。他认为,中国芯片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些企业在行业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市场上多种国产CPU架构并存。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无法打破主流CPU被X86和ARM的垄断,中国的芯片产业仍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RISC-V欲取未来CPU领域的三分天下


就目前国内半导体的生态而言,避开海外市场成熟度较高的技术,而挖掘相对新兴技术是一个机会较多的成长点。服务器市场有以X86架构的Intel和AMD为主导,移动端则已被Arm架构占据近90%的市场份额,RISC-V便是在这样的产业生态下起步的独立开源的新架构。RISC-V作为后辈,在生态方面必然还未达到成熟地步,但近年来随着各国对其积极投入研发,国内蓬勃发展的物联网,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也在陆续探索其应用落地的可能性。

业内普遍认为,RISC-V以其架构简单、易于移植,具备设计成本低的特点,包括低功耗、体积小等优势,能满足了物联网时代对芯片的需求。在当下对成本高度敏感的芯片市场,RSIC-V开源免费及轻量化架构优势降低芯片研发和应用成本,无疑会更加受到研发人员的青睐。而物联网的碎片化特征,令RISC-V在应用设计上可以弱化其生态成熟度不及X86和Arm的劣势。

 

磨砺锋出 前路漫漫

而对于RISC-V而言,其主要的应用方向就是MCU和AI芯片。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基于RISC-V架构的MCU芯片,这些芯片如果想要在汽车领域赢得机会,过车规是第一步,打入产业链进入前装市场则是关键的第二步。
当然,对于RISC-V架构而言,在MCU方面不一定是以单一产品形态出现,在异构的大趋势下,也可以作为芯片内部的软核或者硬核,提升相关芯片的系统集成度和IO接口丰富度。不过,无论是作为核心还是IP使用,过车规也是必要的一环。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RISC-V想要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有卓越建树,还有诸多障碍,如:车规级芯片超长的认证时间 - 通常情况下,一款芯片不少于2年左右的车规级认证时间,以及进入车企供应链后5-10年的供货周期,对于RISC-V架构相关企业而言,无疑是不太友好,却又是必要的;又如算力要求方面,目前RISC-V在核心层面正在冲刺高性能运算市场,但尚未形成规模,和ARM还有一定差距,这也是阻碍RISC-V上车的一个门槛;再从产业链协同方面看,车企目前不会冒险轻易替换传统中间件,RISC-V上车还需要实现接口标准化,适配操作系统等,还需要相关公司配套软件和工具。

embedded world China 2023 上海国际嵌入式展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通过,为半导体制造行业注入520亿美元的补贴,进一步抑制国内先进制程芯片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通过RISC-V架构摆脱国外垄断,实现处理器内核的国产自主化,可以极大地加强我国处理器IP话语权,并推动创新与差异化的竞争力。拥有20余年嵌入式产业举办经验的纽伦堡嵌入式世界展览会embedded world Exhibition&Conference,经过长久的调研与准备,将适时登陆中国,发挥纽伦堡博览集团深耕行业细分市场及精细化服务为展商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以展览、高质量主题论坛,以及干货满满的现场沙龙和全新体验的活动,为展商打造国际化技术与产品的展示服务平台。

(文章部分观点摘自网络)


主办单位